五一假期刚刚结束,京东618便已定档。据了解,此次618京东将首次采用双促联动模式,即在5月13日晚8点、正式拉开618大促的帷幕之前,先来场“心动购物季”给消费者开开胃。在具体促销方式上,此次618京东不仅将推出全平台满200减20补贴券、跨店满减等基础玩法,还将首次整合国家补贴与京东外卖百亿补贴等资源实现“补上加补”。
显然除了“又好又便宜”之外,这个618京东方面还想要用“更多”来打动用户。但另一边的淘天,却要在这个618“做减法”。
日前有消息显示,淘天方面也已向商家公布了今年618的招商政策。相较往年,此次天猫618有多个变化,例如预售支付定金的时间缩短为3天,尾款支付时间则拉长到了10天;又比如将取消满跨店减机制,仅采用官方立减这一种优惠方式。
据了解,所谓官方立减,是指用户下单单件商品即可享优惠价格,无需凑单、也没有满减门槛。此次天猫618立减优惠的力度为85折起,同时商家也可自主设置更高的优惠幅度。举例来说,假设一件商品的售价为100元,详情页中显示可“官方立减15%”,就意味着在大促期间这一商品的单件到手价为85元。
事实上,这并非淘天首次在大促期间“做减法”,而且尝试“做减法”的电商平台也不是只有淘天。例如正是在2023年11.11京东率先现货开卖后,2024年618淘天才宣布取消了预售制。
然而曾几何时,为了让大促的成绩更为亮眼,“做加法”才是各大电商平台普遍采取的思路。比如在预售玩法面世后,一众电商平台又在预售环节引入了定金膨胀模式。
电商平台追求复杂促销玩法的原因其实很简单,毕竟更长的周期和更复杂的优惠方式,就能让用户停留更长时间,浏览更多商品的几率也就越大。而且在损失厌恶的心理下,手握各种津贴、红包的用户,也会为了优惠、凑单购买更多商品。这样一来,平台的用户活跃度和收益得到提高,也能帮助商家增加曝光率、提高客单价和订单量。
可奈何经过多年时间之后,当大促成为“日常”,用户也已对其祛魅,复杂玩法所带来的不再是新奇,反而是种种质疑与反感。此前在艾媒咨询发布的《2022年中国电商 “ 双十一 ” 消费大数据监测报告 》中就显示,有近一半的用户对双十一的各种优惠玩法感到不满。
更为重要的是,拼多多凭借直接降价为核心的“百亿补贴”和促销机制,已迅速占领用户心智,如淘天等平台继续依赖满减等机制,不仅难以在价格层面形成感知优势,还有可能会因为促销规则复杂导致用户流失。
所以近年来为了优化用户体验,淘天等平台才继续在产品设计上“做加法”的同时,开始在大促机制上“做减法”。而且取消跨店满减的好处也显而易见,毕竟此举不仅意味着用户在大促期间不用再做数学题,商家也不用再担心自己商品会被拿去凑单。
但问题是步子迈得太大,也不见得就全是好事。作为由淘天方面于2016年推出的优惠机制,跨店满减在过去近十年间已然与618、双十一等大促深度绑定。如今突然取消、改用立减机制,能让所有用户都满意吗?
君不见,当下小红书等平台,就已经有用户担忧立减机制下商家究竟能拿出多少“诚意”。再加上此前在2024年618期间,淘天虽然毅然决然地舍弃了预售制度,但仅在半年后的双十一便又让用户当起了“尾款人”。
当然,事物发展总是曲折前进、螺旋上升的,电商平台想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大促中获得更多关注度无可厚非。但如果只是将所谓的变革视为营销的噱头,显然不可能成为长久之计。
说到底,正如时任阿里CEO的陆兆禧在《我们为什么做双十一》中所说的那样,“厂家拿出最好的商品,用最优惠的价格去感谢消费者,消费者用最饱满的热情和消费行为,来给商家们信心和希望。在消费者和商家之间,发现、创造、拉动和完成需求”。所以诸如618、双十一之类的大促,不仅是平台和商家冲高营收的“利器”,同样也是属于消费者的节日。
【本文图片来自网络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