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了这么多,接下来就要进入小米14 Ultra最为重要的影像部分了。
首先从基本的传感器配置来说,小米14 Ultra此次的四颗后摄基本上还是延续了前代产品的设计思路,也就是将广角主摄方案从IMX989升级到了制程更新、功耗更低,同时因此可以始终开启ISO融合算法、以获取高动态范围的LYT-900。除此之外,其超广角、人像长焦和超长焦镜头,配备的则依然是IMX858这款CMOS。
可能有的朋友看到这里会觉得,IMX858的底(1/2.51英寸)并不算大,它有什么好的?实际上,与如今常见的其他一些副摄方案(如OV64B、IMX766)相比,IMX858不仅有副摄CMOS里不多见的全像素对焦结构,而且它还原生支持12bit高动态范围,同时更具备独特的“多摄协同”功能。
体现在小米14 Ultra的影像设计上,也就是说当切换到副摄(IMX858)时,LYT-900这颗1英寸的超大底主摄并不会被完全关闭,它实际上依然运行在一个较低速度的“连拍”模式下,并且可为副摄提供辅助的测光和白平衡数据。
如此一来,一个非常直接的好处,就是在日常的连续变焦拍摄中,小米14 Ultra可以很容易地保持多枚摄像头之间的色彩一致性。这或许也就是它的专业摄影手柄“敢于”将默认的变焦模式设计为1mm步进、而非直接切换摄像头的原因,因为在这种变焦模式下,如果多枚摄像头之间的色彩存在差异,那么就会非常容易被察觉到。
其次,IMX858在本身硬件规格够高、且功能特殊的基础上,由于它本身的体积并不大,所以对于如今的旗舰机型来说,它还会带来一个十分显著的优势,就是可以更轻松地实现大光圈和高素质的光学设计。
在小米14 Ultra上,它的超广角和人像长焦镜头这次光圈都高达f1.8,即便是5倍潜望、光圈也有f2.5,而1英寸的广角主摄,更是实现了惊人的f1.63-f4.0无极可变光圈设计。再加上全镜头的ALD多层镀膜、IR旋涂滤光,以及原生低畸变设计,最终成就了它的徕卡光学Summilux系统。
而且因为所有的IMX858这次都具备高素质、大光圈镜头,还带来了几个意料之外的好处。
其一,是小米14 Ultra的75mm人像长焦,自带了10cm的微距对焦能力。这就使得它不需要依靠超广角裁切,就可以直接用长焦来完成“望远+微距”的拍摄。
而且为了照顾到部分用户不喜欢f1.8超大光圈所带来的浅景深观感问题,小米还专为这颗75mm镜头适配了一键“景深融合”拍照功能。只要在拍摄长焦微距时开启此,无需后期处理就能一键拍出以往需要手动选择多个对焦点,连拍后再手动合成才能获得、前景后景都清晰的“景深扩展”效果。
其次,就是在使用小米14 Ultra进行日常变焦、人像,或微距拍摄时候会很容易就发现,它完全不会出现那种选好了对焦点后,取景器里的画面突然“跳动”的现象。
这是为什么?其实这种常见于许多机型(尤其是中高端影像手机)的“画面跳动”,本质就是手机自动切换摄像头导致的取景角度突变。它的背后反映出的正是部分手机因为副摄素质不佳,所以往往不得不用“主摄+算法”进行自动替代的拍照逻辑。很显然,这不仅会干扰用户的正常取景、构图,而且往往也容易造成显著的算法畸变,以及比较严重的裁切放大所导致的噪点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小米14 Ultra很可能是我们迄今为止测试过的所有影像旗舰中,首款彻底终结“主摄回落”、“摄像头擅自切换”问题的的机型。很显然,在这一成就背后,明智的、并不为了噱头而盲目堆“大底”的CMOS和镜头组合,是最为关键的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