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此前我们已经解析过RDNA4架构这次的主要变化,但由于当时具体的产品参数尚未公布,所以还不能深入地分析RX 9070系列的具体设计理念。
为了让大家能够更直观地了解AMD这一代新显卡的背后设计思路,我们三易生活将其具体参数总结为了下面这张表格,并附上了前代的RX 7900 GRE,以及目前最受关注的对位竞争对手RTX 5070 Ti来作为参考对象。
可以看到,与自家的前代高端产品相比,RX 9070系列最明显的改变就是缩小了核心规模,但大幅提升了着色器的运行频率。
更进一步来说,以我们手头的RX 9070 GAMING OC为例,拆除散热器之后,可以看到Navi48核心这次不再采用Chplet封装,而是重新将显存控制器、无限缓存,以及GPU核心主体封装在了一起。这当然可以降低工艺难度,但同时也意味着新设计将会有利于减小显存和缓存的延迟,从而更好地“喂饱”开启FSR之后的核心计算量需求。
从外围配置来看,RX 9070系列依旧使用了GDDR6显存、而非频率大幅提升的GDDR7。当然,这有利于产能和成本控制,但从另一方面来说,也反映出AMD至今为止已经发展了三代的无限缓存技术,对于节约显存带宽的意义。
更进一步来说,大家都知道在上一代的中高端显卡市场,AMD的Navi31系列在传统光栅性能上要明显强于竞争对手们。但到了这一代上,可以看到隔壁的RTX 5070 Ti也采用了一个相对“奇怪”的设计思路,它的纹理填充性能大幅上涨、但像素生成性能则相对孱弱,这可能就解释了NVIDIA RTX50系列必须要大幅依赖DLSS4进行多帧生成的原因。相比之下,AMD这边的Navi48则可以算是“稳步提升”,尤其是RX 9070 XT的原生光栅指标已经超过了之前的RX 7900 GRE。
最后,尽管从名义上的参数,以及我们手头这款显卡的PCB设计来看,RX 9070“仅有”12+2相供电,以及220W的标称TDP。但熟悉现代GPU设计的朋友就会知道,目前的显卡加速频率实际上都只能算是个“参考值”,真正到了游戏工况里,各家的显卡都会根据实际负载和散热情况进行更近一步的自动超频。也正因如此,RX 9070 XT和RX 9070之间的差异究竟是否有它们名义参数上的这么大呢?大家不妨拭目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