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来,我们正式进入对锐龙9 9900X的测试环节。
此次测试使用的主板依旧是升级了最新BIOS的华硕ROG Strix X670E吹雪,内存则是两条共32GB的DDR5-7600MHz。
我们首先测试了锐龙9 9900X的内存和缓存性能。可以看到,与此前的锐龙7 9700X一样,9900X也将L1缓存的读写和复制带宽进行了翻倍。
锐龙7 9700X的缓存测速成绩
但与9700X相比,9900X因为本身多了50%的核心,它的L1和L2缓存测速普遍比同架构的8核型号增长了50%左右。有意思的是,虽然9900X拥有“完整的”两组共64MB L3缓存,但它的L3缓存带宽并没有变成单CCD型号的两倍。这可能是因为缓存最终还是需要靠CPU核心去“调动”,所以多50%的核心也就意味着最多可以高50%的缓存吞吐量。
更有意思的是,我们还对比了使用相同内存配置下酷睿i9 14900K的内存和缓存性能。可以看到,AMD与Intel明显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缓存设置策略。其中,前者的CPU内部缓存带宽更大、延迟更低,但因为将内存控制器集成在IOD内,因此到CPU的延迟更大。后者则得益于更短的内存控制器到核心路径,外部内存带宽和延迟有优势,但本身较为落后的核心架构又导致核内缓存性能表现拉胯。
说实话,看到这样的内存和缓存测试数据不禁让我们产生了遐想,如果AMD未来能更积极地采用先进片上互联封装,或许锐龙处理器的整个内存子系统就会迎来翻天覆地的改变。
除了内部缓存带宽飙升之外,9900X在架构层面另外一个巨大的改进点,就在于它更高的分支预测效率。众所周知,锐龙9000系列是AMD首次采用6宽度的执行单元设计,而“宽CPU”能够提高效能的前提,就是良好的分支预测表现。
对比酷睿i9 14900K不难发现,锐龙9 9900X在AIDA64分支预测测试中的得分,达到了竞争对手的两倍还多。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AMD敢于用相对更低主频、低功耗的产品,去“对位”竞争对手的6GHz高发热旗舰。毕竟更高的分支预测成功率,本身就意味着CPU对于频率,甚至对于内存带宽的需求都会相应下降。
而且高分支预测成功率也会提高CPU在超线程模式下的执行效率,让超线程能够提供更高的实际性能加成。这一点从CPU-Z自带的多核跑分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,在单核性能高出4%的前提下,9900X已经达到了前代16核旗舰80%以上的多核性能,同时甚至还超越了同为16核旗舰的锐龙9 5950X的多核性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