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期关注我们三易生活的朋友可能还记得,前几年我们没少批判当时许多“轻薄本”的用户体验。
一方面我们有明确指出,由于彼时大量轻薄本所采用的处理器方案,实际功耗需求普遍远高于标称的“TDP”,所以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说,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产品往往续航表现堪忧。到了实际使用中,它们的主频也根本就不可能跑到标称的那个“睿频”范围,相当于是用户虽然花了钱,却根本得不到预期中的性能。
另一方面来说,为了“应对”这样的情况,当时PC厂商也普遍走上了“堆功耗”的歪路。可以看到那时候一大堆“核显轻薄本”尽管明明用着标称28W TDP的CPU,却争相宣称自己能提供80W、100W,甚至是115W的“充足供电”。
很显然,在这样的背景下,彼时的x86轻薄本基本上普遍都不可能有什么低发热或长续航。所以有的朋友就会觉得,如果干脆放弃轻薄、直接买游戏本,会不会至少能在性能释放上“值回票价”呢?
其实也很难。毕竟大家要知道,自从11代酷睿开始,以“HX”为后缀的各款标压游戏本处理器功耗就开始快速水涨船高。特别是到了前两年,所有人都明白那些基于台式机CPU衍生的“游戏本”处理器,往往需要200W、甚至250W以上的供电,才能完全发挥性能。
但哪怕是对于18英寸的巨型游戏本来说,200W的CPU供电和散热设计也几乎是不可能的。换句话说,哪怕是买了最大最厚的游戏本,玩家依然不得不面对CPU日常不能稳定最高睿频,所花的钱换不来标称性能水准的这一现实。
难道这样的状况就注定“无解”了吗?幸好当时间来到2025年后,我们总算迎来了能效比大幅变革的全新架构。在英特尔ArrowLake-S的加持下,最多24核心的全新一代酷睿Ultra 200HX系列“标压”游戏本平台,似乎总算是能让大家为性能花出去的钱“物有所值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