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完了新架构和新的封装工艺,我们就该来看看英特尔具体的新款处理器细节了。
首先登场的,是此前已经传言了许久的Panther Lake(黑豹湖)产品线。这条产品线非常特别,因为它实际上要同时接班Lunar Lake和Arrow Lake-H这两个不同定位的处理器家族,用英特尔方面自己的话来说,这就使得Panther Lake从一开始就需要同时具备Lunar Lake低功耗、超高能效比,以及Arrow Lake-H更多核心数、更多IO接口的全部优点。
那么,Panther Lake要如何实现这种“兼顾”式的设计呢?答案很简单,因为它几乎在所有的方面都使用了最新技术。其中包括英特尔18A制程的CPU Tile、全新的大小核架构、全新的Xe3核显、全新的核心布局方式,以及全新的调度策略。
先来看看Panther Lake的整个产品线布局。从目前英特尔方面公布的初步信息来看,Panther Lake至少包含三个不同的版本。
它们分别是8核心CPU+4核Xe3核显的“基础款”。
以及16核心CPU+4核Xe3核显,支持20条PCIe通道和传统DDR5 SODIMM内存,明显偏独显全能本的版本。
还有16核心CPU+12核Xe3核显,但PCIe通道更少、内存只支持LPDDR5X方案,明显针对核显高端轻薄本的版本。
很显然,英特尔这次是吸收了前代产品的不少教训。其中,基础款的8+4版本既可以用来做平价全能本、也能降低超轻薄/二合一设备的价格门槛;而16核CPU的两个不同版本,则可分别作为高端Arrow Lake-H和Lunar Lake的“继任者”。
具体到CPU核心架构,Panther Lake的“大小核”架构也久违地进行了全面更新。它的Cougar Cove P核此次配备18个执行窗口、具备1.5倍容量的TLB、更宽的队列、改进的分支预测机制,新的内存消歧义技术,以及基于AI的电源管理功能。
与此同时,新的Darkmont E核则延续了前代的3*3宽度解码设计,主要在分支预测、动态预取、微码性能,以及内存消歧义性能上进行了显著改进。同时新的E核如今每四颗核心共享4MB的L2缓存,且缓存带宽也被显著增大,再加上4组128bit的浮点和向量单元,可以说是越来越有“P核化”的趋势。
根据英特尔方面透露的信息,Panther Lake只需过去不到60%的功耗,即可达到前代相同的单核性能水平。同时在相同功耗下,它的单核可以发挥出多10%的性能。
同时与Lunar Lake相比,Panther Lake在低功耗下的多核性能暴涨50%,而与同为16核的ArrowLake相比,它在达到近似性能时的功耗则可以节约30%、甚至更多。
而且在Panther Lake上,四颗LPE超低功耗核心的L2缓存被加倍,且它们不再位于SoC Tile,而是被整合进了计算模块,与四颗P核、八颗E核“靠”得更近。这四颗LPE核现在能够访问单独的内存侧缓存,相当于它们与其他核心之间的调度延迟被大幅降低,让和四颗LPE核也等于变相拥有了自己的独立“L3”缓存配置。
从结果来说,在Panther Lake上,英特尔现在可以让四颗LPE核心开始承担更多的日常任务,甚至是作为“最优先”被使用的CPU核心。按照他们的说法,在诸如视频会议、弹幕视频观看这类场景,Panther Lake CPU都可以做到几乎不调度P核与E核,完全靠LPE核心以极低功耗就能“搞定”。
如果涉及到诸如游戏这类对核间调度非常敏感的任务,Panther Lake就会主动将大部分计算任务放到P核与E核上,进而起到提高性能、降低延迟的作用。至于视频剪辑、AI编码这种只追求多核性能、不要求延迟的计算场景,Panther Lake的全部核心就都会被同时“激活”,共同发挥最大的多线程性能。